著名经济学家亚当·斯密有句名言:“以物易物和实物交易乃是根本
的人性之一。”据他这一说法,人类的交换意识非常强烈,强烈到跟走
路、说话等与生俱来的能力一样。事实上,现代经济学已将这一观点确
定为分析人类行为的基本法则。
人类交换物品已有数千年的历史。证据显示,在有史记载的更久之
前,人类就跋涉到遥远的异地交换贝壳、箭头、其他物品。遥远的古代
就有一些市场,并且有许多买家和卖家在这些市场上做交易、讨价还价,
物价由供需决定。交易已达到相当规模,同时也受到一些法则规范。凡
是物价由供需决定的地方,比如古希腊和同时代的中国,许多商品似乎
就一直由供需决定价格,商品的交换价值都变得比它们原有的实用价值
或地位更为重要。
在原始社会初期及中期的旧石器时代,人类的生产活动处于极其
原始的萌芽阶段,在大自然中采摘果实,狩猎动物或捕捞鱼蚌以获取食
物。对于他们而言,如何获取食物存活下去是最大问题,因此,旧石器
时代不存在物物交换,不存在商业经济。
在不断挑战恶劣生存环境的过程中,人类对自然工具的选择、加工和改造,宣告了旧石器时代的结束和新石器时代的开始,人类迈入了母
系氏族公社时代。生产工具的进步,使人类对抗自然的能力大为提升,
生活条件大为改善。
到了母系氏族公社后期,产品偶尔出现剩余,为了满足更多的产品
需求,在不同公社之间,最为原始的“物物交换”出现了。这就是古代商
业的雏形。当然也是消费的最初表现形式,这时候的“物物交换”,公社
之间互通有无,提升了生活水平。
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,纺织、陶器制造、榨油、酿酒等手工业发
展起来了。人类的社会组织形式也由几个氏族公社组成了部落。原始人
类的产品除了满足自身需求之外开始有了部分剩余,为了获取自身没有
的物品,在部落之间的边界上,开始了经常性的物物交换。类似于今天
农村地区的赶集。《周易》说:“日中为市,致天下之民,聚天下之货,交
易而退,各得其所。”易货交易日渐普遍。但是这种交易时间不固定,地
点不固定,规模也不大。
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,畜牧业、农业
和手工业开始彻底分离,特别是青铜工具和铁制工具的使用,促进了产品
生产和产品交换的发展,剩余产品越来越多,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产品逐
步扩大。同时,部落内部产生贫富分化,私有制开始产生。原先的共同分
配和共同劳动的关系被破坏。这个时候,“物物交换”成为常态。为了便
于交易,一般等价物应运而生。
一般等价物是指从商品中分离出来,大家都认同,并且能表现其他
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。一般等价物的出现推动了“物物交换”的发展,成
为人们交易的主体形式。由于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普通产品都有其局限性,
比如谷物不易保存,牛羊不易携带等。最终一般等价物历史性地落到了
贵金属身上,比如贝壳、金、银等。根据经济学中的货币商品交换起源说,“牲畜、兽皮、五谷、布帛、珠玉、海贝、龟壳、农具等,都曾作为物品货币
而起重要作用”。在《史记》中,司马迁曾指出:“农工商交易之路通,而
龟、贝、金、钱、刀、布之币兴焉。”
这些都曾经作为古老的货币参与“物物交换”。到了宋朝有了交子,
这是中国最早的纸币。
有了货币,一买一卖就分解成了两个不同的过程。有了买卖,就有
了利润,有了财富。在交换的过程中,占有利地位与权力的氏族或家族
不断富裕起来,交换促进个体家庭经济的发展。
当“物物交换”日益频繁,交换地区不断扩大,一部分人开始从社会
生产中游离出来,专门从事买进卖出,充当买卖中间人。真正的商业就
出现了。消费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。
春秋时代,由于牛耕和铁制农具的普遍推广,生产力大大提高,众
多荒地得以开垦,经济迅猛向前发展,社会物质财富空前增多,这就为
“隐民多取食焉”提供了条件。所谓隐民就是脱离了生产劳动或失去
生活依靠,奔走四方而求食的游民,即自由民,他们在社会上形成了一
股新的力量。从事手工艺的人成了工匠,从事买卖活动的人成了商人。
他们靠出卖自己的知识和技艺来维持生活,成了我国第一批自由职业
者。这正如马克思在论述劳务交换与劳务消费中的“劳务”问题时所说:
“劳务即服务,服务只是劳动的特殊使用价值的表现。因为服务不是作
为物而有用,而是作为活动而有用。”
《史书》记 载,孔子三岁丧 父,与母相 依 为命,苦度 光阴,长到
十六七岁,母亲又与世长辞,这艰难困苦的生活,锻炼了他的意志,增长
了他的才干,也逼他走上了一条靠为社会提供文化服务而谋生的道路。
他自己回忆道:“吾少也贱,故多能鄙事。” 孔子步入社会后,就从事着
当时一般知识分子所从事过的劳务交换活动。孔子很早就参与了“物物交换”,参与了商业活动。
即使到了近代社会,以物易物在世界各地依然随处可见。
在农村,人们不必支付或收取货币,他们进行直接交换以满足彼此
的需要。裁缝和鞋匠到需要衣服和鞋的农民家里去干活,后者提供原
料,并用食物支付工资。这类交换适用于许多物品,双方分别记账,记下
收到的和交出的东西,到了年底只用少量货币便能结清账目。
亚当·斯密提到一个苏格兰乡村,“那里常见一名工人不是带着钱,
而是带着铁钉到面包铺和啤酒店去买东西”。
以物易物的交易在现代社会依然有效,依然流行。
在美国,佛罗里达有一家著名的家庭购物网络公司,该公司的年
营业额超过10亿美元。它的前身是一家小广播电台。当时由于经营不
善,广告收入有限,电台职工两个月发不出薪水。他们用“以物易物”交
易方式使电台起死回生。他们是怎么做的呢?他们用广告跟当地一家
五金店换了140个电动开罐器,然后利用广播销售电动开罐器以换取
现金发薪水。
他们发觉这种交易方式不错,于是开始跟其他很多企业或商家交
换商品与服务,然后在广播中卖给听众。这一招非常管用,很多企业或
商家乐意跟他合作,大家都盘活了资源,清空了库存,产品完成了变
现。60天内,这家广播电台就转亏为盈。